新闻动态
【两会科大人】潘建伟出席全国政协记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果获克利夫兰奖
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Newcomb Cleveland Prize),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卓越贡献。这是美国科学促进会设立克利夫兰奖九十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该奖项将于2月14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正式颁发。
克利夫兰奖设立于1923年,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历史最为悠久的奖项。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从前一年的6月份至次年的5月份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数百篇重要研究论文中,选出一项最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成果授予该奖。过去20余年里,在量子物理与光学领域,共有包括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1995年)、发现半导体中的自旋霍尔效应(2005年)、首次发现马约拉纳费米子的迹象(2012年)、实现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2015年)等多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入选。
“改革先锋进校园”潘建伟院士报告会在中国科大举行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洲际量子密钥分发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2018年12月17日,美国物理学会(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下属《物理》(Physics)网站公布了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进展(Highlights of the Year),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与奥地利科学院Anton Zeilinger研究组合作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研究成果位列其中。
《物理》网站以“卫星量子密码”为题报道了该成果:来自中国和奥地利的联合团队科研人员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世界首次的洲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由于信道的固有损耗,地面自由空间信道和光纤信道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距离被限制在数百公里级别。利用太空中光子的低损耗传输的特性,研究团队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了相距7600km两个地面站的密钥共享,密钥率约每秒千比特。基于共享密钥,联合团队在北京到维也纳之间演示了图片加密传输,并建立了一套北京到维也纳的加密视频通信系统,并利用该系统成功举行了75分钟、加密数据量为2Gbytes洲际量子保密视频会议。这项成果为建设基于卫星的全球“量子互联网”带来了福音。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潘建伟等3位科大人受到表彰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2月18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国家副主席王岐山等出席大会。
会上,王沪宁宣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改革开放杰出贡献人员的决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同时,向阿兰·梅里埃等10名国际友人颁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我校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校友王永民、张瑞敏三人受到表彰。
潘建伟院士与大一新生分享《探索的动机》
中国科大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
近日,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范靖云、马雄峰等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日本NTT基础科学实验室合作,在发展高品质纠缠光源和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器件的基础上,利用量子纠缠的内禀随机性,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器件无关的量子随机数。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9月20日凌晨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18-0559-3)。这项突破性成果将在数值模拟和密码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望形成新的随机数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