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东在观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时强调 推动量子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8月16日凌晨时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通过视频全程观看发射活动,并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全体参研人员致以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她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瞄准世界量子科学发展前沿,努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应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贡献。
8月16日凌晨时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北京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通过视频全程观看发射活动,并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全体参研人员致以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她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瞄准世界量子科学发展前沿,努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加快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应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贡献。
7月28日,中国科大陈宇翱教授荣获2016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员会(C15)青年科学家奖(IUPAP Young Scientist Prize),在两年一度的国际原子物理大会ICAP上,评选委员会主席T·Azuma教授为陈宇翱颁发奖章,以奖励他在量子信息与量子模拟领域的杰出贡献。陈宇翱还受邀在此次会议上做了玻色费米双超流的涡旋观测(Observation of double-species vortex lattices of a mess-imbalanced Bose and Fermi super-fluid mixture)的报告,介绍了他们实验室的最新进展。
6月27日至30日,第二届“可信赖量子信息处理研究国际学术会议”(TYQI 2016)在中国科大上海研究院召开。会议由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出席开幕仪式并致欢迎辞。
6月1日上午,2016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及陈嘉庚青年科学奖颁奖仪式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为获奖科学家颁奖。今年有两项项目获陈嘉庚科学奖,3位青年科技才俊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中国科大陈宇翱教授因在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实验研究中做出的系统性工作获得今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数理科学奖。
1月19日,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在北京揭晓。中国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成果名列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之首。2015年2月,《自然》杂志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大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这一研究成果。这项工作打破了国际学术界从1997年以来只能传输基本粒子单一自由度的局限,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量子光学专家Wolfgang Tittel教授在同期《自然》撰文评论:“该实验实现为理解和展示量子物理的一个最深远和最令人费解的预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并可以作为未来量子网络的一个强大的基本单元”。2015年底,该成果被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新闻网站《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评为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之榜首(“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其中,中国科大“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经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组织专家评审,并经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包括中国科大陆朝阳教授在内的3位科学家荣获“2014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通过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领衔的陆朝阳研究小组和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实验物理所所长Sven Höfling教授团队强强联合,在高品质单光子源和量子光学研究方面产生了若干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中国科大潘建伟及其同事陆朝阳、刘乃乐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2月2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这是自1997年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一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以来,科学家们经过18年努力在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为发展可扩展的量子计算和量子网络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于1月31日晚间在北京揭晓。中国科大潘建伟教授团队“量子通信安全传输创世界纪录”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量子密钥分发为安全信息加密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绝对安全的解决方案。然而,若要实现实用化的量子保密通信,则需要解决由于现实器件不完美而带来的两大漏洞,即光源漏洞和探测器漏洞。潘建伟团队于2006年利用清华大学王向斌等人提出的诱骗态方法在实验上解决了光源漏洞。2013年,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完美解决了所有针对探测器的攻击,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Physics)选为2013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一项重大进展。2014年,潘建伟团队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和清华大学合作,结合诱骗态方法和测量器件无关协议,将安全距离突破至200公里,并选取了合肥市量子通信网的3个节点进行了现场验证,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