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岗科研人员

姚星灿

姚星灿博士,1983年11月生于重庆。2006年、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拓扑量子纠错、玻色-费米双超流体等。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曾两次入选 “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博士论文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100篇)。

江晓

本人长期从事物理实验中的电子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核与粒子物理实验中的脉冲信号处理问题。毕业以后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科学实验中的光电技术难题上,例如单光子探测、高速弱相干光子源、高速射频信号源、精密模拟控制电路、大容量FPGA应用、新型光电器件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合肥及济南大规模量子通信城域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广域网、多光子纠缠实验、多个超冷原子实验等多个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经历:
2004-200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2000-200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本科生
工作经历:
2016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2013-201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
2009-2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博士后

陆朝阳

陆朝阳,1982年12月出生浙江,剑桥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青联常委,安徽省政协常委,上海市青联副主席。

长期致力于面向实用化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在包括《自然》和《科学》14篇、《自然》子刊17篇、《美国科学院院刊》5篇、《物理评论快报》62篇、《现代物理评论》2篇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被引用34000余次(截至2025.1)。被诺贝尔奖得主引用140+次,被沃尔夫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引用600+次。2020-2024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

主要科学贡献包括:

一、证明虚数i在量子力学中的必要性,奠定量子信息科学的数学基础

二、实现最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源,构筑量子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

郁司夏

郁司夏,男,1973年5月生于湖北,1997年获奥地利维也纳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量子信息理论研究,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Phys. Rev. Lett. (10篇)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引用 820次(Web of Knowledge 10/12/2015)。

包小辉

200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201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物理与天文系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冷原子量子存储、量子中继与量子互联网、以及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信息处理。近年来的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实现经由50公里光纤传输的存储器间纠缠;实现三个原子系综间的量子纠缠;实现百毫秒高效率量子存储器;利用里德堡阻塞效应制备多个激发态并观测到HOM干涉效应,进而产生半确定性光与原子纠缠;在系综量子存储器内实现单量子水平自旋回波等。已在包括Nature (1篇)、Nature Physics (2篇)、Nature Photonics (5篇)、PNAS (1篇)、Physics Reports (1篇)、Phys. Rev. Lett. (12篇)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多篇。已承担或正在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多个科研项目。曾获得中国科大杰出研究校长奖、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事业奖”等荣誉。指导过的学生有多人次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荣誉。

张强

张强,男,1979年12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6年至201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日本信息情报所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2011年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2013年入选首批青年973首席科学家,2017年获日内瓦发明博览会特别金奖,2018年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现任国际量子密码年会大会主席、国际电联(ITU)“面向网络的量子信息技术焦点组”主席、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英国物理学会New Journal of Physics高级顾问组成员(Senior Advisory Panel)和Quantum Science & Technology杂志编委。

研究领域为量子密码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核心器件研制和时间频率传输。已在包括现代物理评论(1篇),自然(4篇),自然子刊 (11篇)、物理评论快报(28篇)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E论文90余篇,被他引6000余次。作为主要研究者成果1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重要进展,3次入选全国十大科技进展。

彭承志

彭承志,男,197610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后和助理教授,2009年至今在中国科大工作。

邓友金

邓友金教授本科及硕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于荷兰代尔夫特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H.W.J. Bloete教授。随后分别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导师A.D. Sokal教授)及德国海德堡大学(合作导师潘建伟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起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10年至2015年任UMass Amherst兼职助理教授,2016年至2019年任兼职教授 (adjunct professor)。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蒙特卡洛方法、相变及临界现象理论、和量子模拟理论。迄今(2021年),共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包括PRL、PRX、NSR、Nature及子刊、Science共计30余篇,还包括约90篇NPB及PR系列文章。研究获得973项目、基金委面上等的资助。

陈腾云

陈腾云,1978年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研究部负责研发光纤量子密码系统,建成世界首个“量子电话网”,光纤量子密码系统用于多个量子密码网络建设,包括世界首个规模化量子城域网和“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年度重大进展”和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Nature, Nature Photonics各2篇,Phys.Rev. Lett 12篇,Phys.Rev.X 2篇。Google学术引用次数达400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一项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