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岗科研人员

潘建伟

潘建伟,19703月生,浙江东阳人,实验物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

于勇

202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冷原子量子存储和量子中继、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信息处理。2021年至2025年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开展稀土离子量子信息处理、微纳光学、量子光力学等研究。

近年来主要学术成果包括: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演示50km光纤连接的纠缠分发以及首个城市范围的量子存储网络原型;利用里德堡相互作用产生确定性光和原子纠缠以及6光子Cluster态产生;演示基于微腔增强的单个稀土铒离子的通讯波段量子光源的相干频率调节等。在Nature (2篇)、Nature Photoincs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篇)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欧盟玛丽居里奖学金。博士论文入选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Springer杰出博士论文系列。

2025年5月加入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目前从事基于中性原子光镊和固态系统的量子通信网络研究。

张志强

张志强,2019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荣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基于腔量子电动力学的量子模拟和量子信息实研究。在2019年至2023年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担任高级博士后研究员,专注于钡离子和镥离子的光钟系统研究。

汪野

汪野,2018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基于囚禁离子系统的量子操控、量子模拟与相关技术研发;2018年至2022年在美国杜克大学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和研究科学家参与容错量子计算及量子纠错研究。

近年来主要学术成果包括:超长单量子比特相干时间;长离子链中高保真度量子纠缠门;一体式芯片离子阱;变分量子算法优化。在Nature Photonics(1篇)、Nature Physics(1篇)、Nature Chemistry(1篇)、Nature Communication(1篇)、Science Advances(1篇)、Phys. Rev. Lett(5篇)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相关工作保持单量子比特相干时间和长离子链中纠缠门保真度的记录。

董小玉

董小玉,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得物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复杂系统物理研究所、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以及比利时根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22年5月加入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研究方向为强关联量子多体系统理论。通过应用和发展张量网络理论及数值计算方法,研究量子自旋液体、拓扑序、Fermi-Hubbard模型及高温超导机制等。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篇)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孙启超

孙启超,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光纤量子通信技术;2018年至2021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三物理研究所从事量子传感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芮俊

芮俊19876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0年与2015年于中国科大分别获得学士、博士学位。

张进一

张进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主要从事超冷原子量子模拟与量子计算实验,在自旋轨道耦合及人工规范场的合成和拓扑物理的研究中, 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包括Science (2篇)、Nature Physics (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4篇)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中性原子量子计算:致力于掌握铯原子的里德堡光镊阵列量子计算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可扩展的容错量子计算,演示可升级的量子计算优越性,展示有实际应用的量子算法。
2.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量子模拟:致力于拓扑物理的BEC体系的量子模拟,以及利用BEC研究各种非平衡态物理现象(例如:物质波湍流)。

万雍

万雍,2014年在德国汉诺威大学及德国物理技术研究院(PTB)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囚禁离子精密测量;2014年至2019年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离子囚禁研究小组从事离子阱量子计算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年来主要学术成果包括:混合离子逻辑门;分子离子的非破坏性态探测;铍离子的高保真通用逻辑门组;囚禁离子处理器中的确定性量子隐形门操作。在Science(1篇)、Nature(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Physical Review X(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4篇)、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1篇)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