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岗科研人员

印娟

印娟,女,1982年12 月生于江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纠缠源载荷主任设计师。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基于远距离量子纠缠的量子物理实验研究,在包括Nature(5 篇)、Science(2 篇)、Nature Photonics(2 篇)、Nature Physics(1 篇)、PNAS(1 篇)、PRL(9 篇)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共被SCI引用2600余次,其中7篇入选了Top1%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曾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2012年度十大科技亮点”、“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3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曾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事业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研究集体)、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何玉明

何玉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品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子源的产生和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单原子层中缺陷型单光子源等领域中的若干关键课题的研究。迄今已经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Nature Photonics(2篇)、Nature Physic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10篇)、Nano Letters(2篇)、Optica(3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3篇。研究成果曾多次被英国自然,自然纳米技术,自然材料,自然中国,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等国际科学媒体广泛报道,其博士论文也入选2016年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2020年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沈奇

沈奇,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专业),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等。2008年与2013年分别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本科、博士学位(物理电子学)。2013-2016年在中国科大、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16年起先后任中国科大特任副研究员、副研究员、特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包括时间频率精密测量与传递、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量子信息中的光电技术等。在Nature、Nature Physics、Optica、Optics Express、Optic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近30余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参与编写推荐类国家标准1项。

代表工作包括:

龚明

龚明,1989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2011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专业凝聚态物理,后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超导量子计算,以及量子模拟。

吴玉林

吴玉林,湖南人,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多年来一直从事超导量子计算研究。
工作经验包括:微加工设备搭建和维护、量子芯片设计、微纳加工样品制备和测试、低温系统搭建维护、超导量子比特测量系统建设、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