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岗科研人员

梁福田

梁福田博士,2013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毕业后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完成一期博士后工作,目前为该校副研究员。 主攻科研方向有①超导量子计算机电子学设计,②模拟ASIC芯片设计。对超导量子计算机方案中电子学设备的需求及工作原理有深入研究,带队研发了超导量子计算操作所需要的电子学原型设备并成功取代国外专用设备,满足了中国首台线上超导量子计算机的电子设备需求。

廖胜凯

廖胜凯,男,1983年7月生于湖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在航天电子学系统和量子通信系统方面开展研究,先后参与环境1B卫星、天宫2号、先导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多项重大项目,现任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卫星系统量子实验控制与处理机系统的主任设计师、量子纠缠发射机副主任设计师、科学应用系统量子通信终端系统主任设计师、载人航天量子密钥分配试验专项的电子学主管设计师,为相关项目的顺利实施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近年来在Nature (3篇)、Science(1篇)、Nature子刊(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5篇)、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5篇)、Optics Express(2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2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包括Nature (1篇)、Nature子刊(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NUCLEAR SCIENCE (5篇)、Optics Express(2篇)等。

任继刚

任继刚,男,1978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2001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任中国科大博士后,2010年至2020任中国科大副研究员,2021年至今任中国科大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2篇)、Science(1篇)、Nature子刊(1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成果先后入选2010、2012、2016、2017年度由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0、2012、2017、2019年度科技部评选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2018年与团队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2019年与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中科院战略先导性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墨子号”中担任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开展空间量子科学实验。

印娟

印娟,女,1982年12 月生于江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纠缠源载荷主任设计师。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基于远距离量子纠缠的量子物理实验研究,在包括Nature(5 篇)、Science(2 篇)、Nature Photonics(2 篇)、Nature Physics(1 篇)、PNAS(1 篇)、PRL(9 篇)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共被SCI引用2600余次,其中7篇入选了Top1%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曾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2012年度十大科技亮点”、“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3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曾获得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安徽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事业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研究集体)、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何玉明

何玉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品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子源的产生和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单原子层中缺陷型单光子源等领域中的若干关键课题的研究。迄今已经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Nature Photonics(2篇)、Nature Physic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10篇)、Nano Letters(2篇)、Optica(3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3篇。研究成果曾多次被英国自然,自然纳米技术,自然材料,自然中国,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等国际科学媒体广泛报道,其博士论文也入选2016年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2020年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沈奇

沈奇,男,1986年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2008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201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6月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自由空间量子通信和量子物理实验中的光电技术。先后参与天宫二号量子密钥分配试验载荷、“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项目。

龚明

龚明,1989年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2011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专业凝聚态物理,后于2016年在南京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超导量子计算,以及量子模拟。

Barry C. Sanders

Our research is focused on using the rich theory of Quantum Mechanics to advance the knowledge of physical phenomena, protocol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

姚星灿

姚星灿博士,1983年11月生于重庆。2006年、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基础实验研究,致力发展光与冷原子量子调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八光子纠缠、拓扑量子纠错、玻色-费米双超流体等。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Optica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成果曾两次入选 “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得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博士论文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100篇)。

江晓

本人长期从事物理实验中的电子工程技术问题研究。在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核与粒子物理实验中的脉冲信号处理问题。毕业以后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科学实验中的光电技术难题上,例如单光子探测、高速弱相干光子源、高速射频信号源、精密模拟控制电路、大容量FPGA应用、新型光电器件等。相关研究成果在合肥及济南大规模量子通信城域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广域网、多光子纠缠实验、多个超冷原子实验等多个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经历:
2004-200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博士研究生
2000-200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本科生
工作经历:
2016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2013-201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特任副研究员
2009-2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