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Johannes Majer
My research is focused on hybrid quantum systems. In particular my interest is aimed at coupling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ircuits to spins systems such as nitrogen-vacancy defects in diamond. This solid-state quantum optics platform allows us to study fundamental quantum effects such a as superradiance and bistability. Furthermore, this coupled system allows us to realize quantum technologies, such as microwave photon detectors and frequency transducers.
徐飞虎
徐飞虎,1986年生,2017年麻省理工学院归国开展工作,先后入选国家四青人才、上海市特聘专家、麻省理工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等。长期从事量子物理、计算机、信息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致力于发展实用化量子信息技术。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国际率先开展量子通信系统的现实安全性实验研究,以第一作者在《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的首篇综述文章,为量子通信的广泛应用以及标准化制定奠定了基础。系统性地发展了光量子成像和探测技术,首次提出单像素单光子成像方法,实现国际最远距离的光量子成像雷达,并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已经发表60多篇期刊论文,包括第一/通信作者Review of Modern Physics(1篇),Nature Photonics(3篇),Nature Physics(1篇)等。第一作者研究成果曾获全球华人物理和天文学会杰出论文奖,国际量子密码大会最优论文奖,汤森路透十大研究前沿等。担任国际量子密码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新物理学杂志等期刊编委。
霍永恒
霍永恒,2006年7月于天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1月于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博士学位。2011年2月至2015年3月在德国莱布尼茨固态和材料研究所(IFW Dresden)工作,先后任博士后(IFW Scholarship)和分子束外延负责人(Scientist)。2015年4月到2016年6月在奥地利林茨大学任高级研究员(Senior Researcher),负责搭建III/V分子束外延系统。2016年7月回国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 10余年来专注于固态量子材料、器件及相关物理问题的研究。首次实现了基态为轻空穴的半导体量子点材料,可直接发射纠缠光子对的(001)GaAs量子点,以及用于可调谐电泵浦高速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的量子光源材料等。已在Nature Physics等期刊发表论文30篇。他的研究小组目前致力于利用分子束外延和微纳加工技术研制新型固态量子材料与器件,包括高亮度单光子源和纠缠光子源,以及用于超导量子器件的高品质超导薄膜材料等。
印娟
印娟,女,1982年12 月生于江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纠缠源载荷主任设计师。201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基于远距离量子纠缠的量子物理实验研究,在包括Nature(3 篇)、Science(1篇)、Nature Photonics(2 篇)、PNAS(1 篇)、PRL(8 篇)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被SCI引用1200余次(Web of Knowledge 20/02/2019),其中6篇入选了Top1%ESI高被引论文。研究成果曾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2012年度十大科技亮点”、“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 美国科学促进会2018年度纽科姆•克利夫兰奖,3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4年获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2016年获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18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曾获得第十届上海市巾帼创新新秀奖、中国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事业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