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
Johannes Majer
My research is focused on hybrid quantum systems. In particular my interest is aimed at coupling 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ircuits to spins systems such as nitrogen-vacancy defects in diamond. This solid-state quantum optics platform allows us to study fundamental quantum effects such a as superradiance and bistability. Furthermore, this coupled system allows us to realize quantum technologies, such as microwave photon detectors and frequency transducers.
任继刚
任继刚,男,1978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2001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7月获清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任中国科大博士后,2010年至2020任中国科大副研究员,2021年至今任中国科大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2篇)、Science(1篇)、Nature子刊(1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成果先后入选2010、2012、2016、2017年度由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0、2012、2017、2019年度科技部评选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7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2018年与团队获得美国科学促进会克利夫兰奖,2019年与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中科院战略先导性科技专项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墨子号”中担任主任设计师,带领团队开展空间量子科学实验。
何玉明
何玉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高品质半导体量子点单光子源的产生和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单原子层中缺陷型单光子源等领域中的若干关键课题的研究。迄今已经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2篇)、Nature Photonics(2篇)、Nature Physics(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10篇)、Nano Letters(2篇)、Optica(3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8篇;其中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3篇。研究成果曾多次被英国自然,自然纳米技术,自然材料,自然中国,英国皇家物理学会等国际科学媒体广泛报道,其博士论文也入选2016年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2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2020年获得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
彭承志
彭承志,男,1976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彭承志自从事量子通信实验研究以来,始终围绕着量子信源、传输通道以及探测这三个核心问题,将光纤、自由空间两种不同信道的量子通信实验与传统光学技术进行了融合和交叉研究,在实用化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和基于纠缠的量子通信研究方向上取得了若干研究成果。已经在 Nature (1 篇), NaturePhotonics (3 篇), Nature Physics (1 篇), PNAS (1 篇), Physics Reports (1 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9 篇)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 47 篇论文,其中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含共同)18 篇。2012 年关于百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的成果,入选了 Nature 杂志 2012 年度十大科技亮点(Features of the Year);2013 年利用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量子黑客隐患的成果,入选了美国物理学会 Physics 杂志 2013 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一项重大进展(Highlightsof the Year);研究成果 2010 年、 2012 年两次入选了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科技部评选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入选了科技部组织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